《美人魚》自大年初一以2.8億元票房“閃亮登場”后,一周內以日均2.3億元的票房成績迅速“攻陷”了內地電影市場,15天27.51億元的數字超過此前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的冠軍《捉妖記》。

有業內人士評論光線傳媒股價并未能再現當初《泰囧》票房大賣后的熱度,但《泰囧》的票房未及《美人魚》的一半。澄泓研究大文化工作室分析師邱福男認為,票房對于股價不起決定性作用:“光線傳媒就是一個例子。”
據公開數據,2016年前兩個月,內地電影票房市場已破百億元,有業內人士預期2016年全年票房將突破600億元。在一片大好形勢中,對《美人魚》票房真實性的質疑聲也同時存在。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美人魚》帶來的并不是對“刷票”的思考,而是電影行業對于票房的過分依賴以及電影院超速發展帶來的隱患的思考。
問題:好票房就是好電影?
“不可否認,目前電影行業的標準就是能拿到好票房就是好電影。”邱福男分析稱,電影叫座,分賬比例最高達50%的電影院是大贏家。
據北大文化研究院教授陳少峰提供的數據,過去5年中,內地票房每年平均增長幅度為36%,“票房增長幅度大證明市場仍處于快速成長期。”不過他認為:“內地電影院的收入中,至少有85%來自票房的收入,其余部分來自廣告和餐飲。”
在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看來,內地電影院的廣告和餐飲還遠未被好好開發,按好萊塢目前的情況,票房占電影產業的30%